概述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主要器官,尤其是口服药物由胃肠吸收后即进入肝脏,在肝内的浓度较血液及其他器官中高。由于药物及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即为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原因不一,有的药物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毒性,无选择性地损害肝细胞的所有结构;有的药物最初只干扰肝细胞中某一代谢过程,而后才间接地促使肝细胞脂肪变或坏死;也有的药物性肝损害只发生在某些个体,属于机体的一种变态反应(免疫反应),通过抗原(药物多为半抗原)抗体结合,干扰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根据肝脏的病理表现,一般把药物性肝损害分为三型,即肝细胞型、胆小管阻塞型和肝细胞胆管型。肝损害发生后,临床常表现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或伴有黄疸。如能及时停药,多能恢复正常;极少数病人也可进一步恶化,发展成继发性肝硬变。药物性肝损害以肝细胞型病变最为常见。
致病原因
1.为了治疗疾病,服用了肝毒性药物。这种情况十分多见,例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结核病患者使用抗痨药物,脏器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而这些药物恰好都对肝脏有损害。
2. 患者自己乱用药。一些人有病不找医生,自己去药店买药,但又根本不了解所购药物的不良反应,买来就用,结果造成肝损害。
3. 轻信广告,购买假药。
4. 中西药物混合使用,中药制剂中添加了西药,这时再联合西药,服用的药量超标。
类型
1.只引起肝内淤胆、小胆管及毛细胆管胆栓形成并无肝细胞坏死及炎症反应 属于此类的药物有:口服避孕药,甲基睾丸脂酮等。
2.可引起胆汁淤滞及肝细胞坏死二方面病变 属于此类的药物有:氯丙嗪,硫尿嘧啶,红霉素,酚噻嗪,磺胺等。
以上二类当停药或减量时病变反应消失,故遵医嘱用药不致引起上述病变。
3.引起较明显的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有脂肪变性,嗜酸性变及明显的坏死并伴有炎症反应。属此类的药物有:氟烷(吸入性麻醉药),扑热息痛(退热止痛剂),异菸肼,氨基甲基叶酸(抗癌药),四环素等。此类损伤停药后一部分可恢复,如大量持续服用,病变进展,最终导致肝硬变及肝功能不全。
表现
药物引起肝炎通常会发生在用药后的1~4周,具体表现和其他肝炎大致相同,有以肝细胞损害为主者,表现为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黄、肝区不适等,肝脏肿大伴有压痛,转氨酶升高,血象中嗜酸细胞升高;有以胆汁瘀积为主者,表现为肝内小胆管胆汁瘀积,并伴有肝细胞损害,表现为皮肤、巩膜、小便黄染,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
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也会引起大片肝坏死,形成重型肝炎,出现严重黄疸、凝血机能障碍和肝性脑病,有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如诊治不及时,有可能危及生命。肝细胞坏死,经过救治,生命得以保全,但是坏死组织有可能被广泛的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形成坏死后肝硬化。
诊断
(1)对于肝病患者,应考虑到药物引起的可能,因此要详细询问服药史,如用药剂量、开始用药和停药时间、距发病的间隔等。文献资料表明,约有50%~70%的药物性肝炎患者是在用药后2周内发病的,约有80%~90%在8周内发病。此外,还应了解职业上接触过何种药物或化学物质。
(2)注意有无发热、皮肤粘膜损害、皮疹、关节痛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征象。还要注意肝脏的大小,因有些药物可致无症状性肝肿大。
(3)应注意与急性及慢性病毒性肝炎、梗阻性黄疸及肝硬变等相鉴别。
(4)肝活体组织的检查,可见门脉区炎症,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及淤胆时,有利于药物性肝炎的诊断。
(5)有人认为在肝病恢复后,做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对诊断有帮助。有人推荐用小剂量有关药物作激发试验,用药前后分别测定多种血清酶的活性,用药后连续多次测定均较用药前明显增高,可考虑药物性肝炎。但药物激发试验仅有40%~ 60%的阳性,有的重复给药时间长,激发试验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故不可轻易采用。
报告主题 |
报告人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相关概念及更新 |
魏 来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机制 |
张欣欣 |
核苷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药现状及耐药管理 |
任 红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诊监测 |
缪晓辉 |
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耐药的救援治疗 |
侯金林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建议 |
成 军 |
抗击HBV耐药:HIV治疗和耐药的启示 |
唐小平 |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进展 |
闻玉梅 |
乙型肝炎防治进展 |
庄? 辉 |
肝癌的外科治疗 |
郑树森 |
肝衰竭诊疗进展 |
李兰娟 |
肝脏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启示 |
翁心华 |
2008年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临床进展回顾 |
贾继东 |
脂肪性肝病(FLD)的新认识 |
曾民德 |
肝衰竭发病机制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
王宇明 |
乙型肝炎重症化监测综合评估体系的探讨和防治研究进展 |
宁 琴 |
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
李 冰 |
Denver管腹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围手术期处理 |
李津波 |
ESR1 IVS1-401位点rSNP的鉴定及其在慢性HBV相关肝病中的意义 |
晏泽辉 |
Foxp3 siRNA特异性抑制肝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进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体外 |
张恒辉 |
广东省普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
周永健 |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及评价注意点 |
陈成伟 |
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进展 |
王贵强 |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策略 |
窦晓光 |
HIV/HCV共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
李太生 |
乙型肝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免疫治疗的进展 |
王福生 |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加急乙型肝炎肝衰竭前瞻性临床研究 |
胡瑾华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预测HBs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 |
朱月永 |
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移植治疗CBDL-肝衰竭大鼠的研究 |
潘小平 |
两种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评价 |
金 晖 |
临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传播途径及个体化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
范 可 |
慢性肝炎与固有免疫 |
白雪帆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低水平发生机制的研究 |
郭红英 |
派罗欣较阿德福韦可更明显降低HBeAg阳性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水平:一项来自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结果 |
孙 剑 |
4城市成年人群甲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流行率调查 |
成元元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
叶胜龙 |
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 |
高志良 |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
牛俊奇 |
王宝恩肝炎基金会介绍 |
|
替比夫定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第3年疗效和安全性 |
任 红 |
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试剂盒检测值的标准化 |
饶慧瑛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
王倩怡 |
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更新与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