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丙肝就是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由HCV感染所致,HCV是1989年由美国Choo等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液标本中,从100万克隆中仅找到一个阳性克隆,由此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丙肝抗体阳性患者4000万人之多,这些人中的80%会患上慢性丙肝,丙肝是经血液、性接触、母婴及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的一种肝脏疾病。在临床上约有40%到70%的丙肝病毒感染者无任何不适症状,他们通常是在求治其他疾病时才被意外发现已患上了丙肝。
丙型肝炎传播途径
1.HCV主要经血液传播,主要有:⑴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⑵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约为2-26周,平均7.4周。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 7-33天,平均 19天。
②丙肝较乙肝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转氨酶峰值较低,大多数患者不易被发现。
③丙肝常见单项转氨酶(ALT)升高,且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④短潜伏期丙肝,病情较重,症状突出,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研究,约40%-50%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从HCV发展成慢性肝炎平均约为10年,肝硬化平均约20年,少数患者恶变成为原发性肝细胞癌需30年。
⑥虽然一般丙型肝炎经过较轻,但亦可见急性丙型肝炎暴发型与亚急性经过,或慢性迟发性肝功衰竭等严重表现,而丙型暴发肝炎时与乙型肝炎不同,HCV仍处于高度复制状态。
报告主题 |
报告人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相关概念及更新 |
魏 来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机制 |
张欣欣 |
核苷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耐药现状及耐药管理 |
任 红 |
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诊监测 |
缪晓辉 |
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耐药的救援治疗 |
侯金林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建议 |
成 军 |
抗击HBV耐药:HIV治疗和耐药的启示 |
唐小平 |
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进展 |
闻玉梅 |
乙型肝炎防治进展 |
庄? 辉 |
肝癌的外科治疗 |
郑树森 |
肝衰竭诊疗进展 |
李兰娟 |
肝脏免疫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启示 |
翁心华 |
2008年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临床进展回顾 |
贾继东 |
脂肪性肝病(FLD)的新认识 |
曾民德 |
肝衰竭发病机制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
王宇明 |
乙型肝炎重症化监测综合评估体系的探讨和防治研究进展 |
宁 琴 |
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
李 冰 |
Denver管腹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围手术期处理 |
李津波 |
ESR1 IVS1-401位点rSNP的鉴定及其在慢性HBV相关肝病中的意义 |
晏泽辉 |
Foxp3 siRNA特异性抑制肝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进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体外 |
张恒辉 |
广东省普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
周永健 |
氨基转移酶检测临床意义及评价注意点 |
陈成伟 |
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进展 |
王贵强 |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策略 |
窦晓光 |
HIV/HCV共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
李太生 |
乙型肝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免疫治疗的进展 |
王福生 |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加急乙型肝炎肝衰竭前瞻性临床研究 |
胡瑾华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预测HBsAg血清转换的相关因素 |
朱月永 |
可逆性永生化人肝细胞移植治疗CBDL-肝衰竭大鼠的研究 |
潘小平 |
两种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评价 |
金 晖 |
临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传播途径及个体化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
范 可 |
慢性肝炎与固有免疫 |
白雪帆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低水平发生机制的研究 |
郭红英 |
派罗欣较阿德福韦可更明显降低HBeAg阳性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水平:一项来自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结果 |
孙 剑 |
4城市成年人群甲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流行率调查 |
成元元 |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
叶胜龙 |
肝衰竭发生机制中的三重打击 |
高志良 |
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
牛俊奇 |
王宝恩肝炎基金会介绍 |
|
替比夫定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第3年疗效和安全性 |
任 红 |
我国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试剂盒检测值的标准化 |
饶慧瑛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药物性肝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
王倩怡 |
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更新与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