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来源:新浪博客
当今的中国社会,估计对性教育的质疑之声在销声匿迹,但是,怎么进行性教育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大的议题。
近闻浙江大学由美国一个团体引进了“婚前守贞教育”项目,于4月11-13日展开教育活动。要知道,这类性质的性教育起初是由美国某些宗教团体所创设。
世界的共识是学校决不应该是一种宗教戒律的教育场所。浙江大学的此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不是上述卡片中所传达的融汇了宗教戒律的教育理念?笔者暂且不敢肯定。
但是,“婚前守贞”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什么是“婚前”?按照人们的认识,那就是举行世俗或宗教结婚仪式和办理合法结婚登记之前。难道,在当今重视个人权益也重视社会权益的社会里,个人的结婚是不是必须要他人承认才“合法”?一个有完全自主责任能力的个人是否有权决定自己“结婚”?想必,没有什么人会反对的。那么,两个有完全自主责任能力的人在爱情的动机之下,未侵犯任何人权益的情况下,决定发生身心交融之时,就是他们结婚之时,发生性行为也就合情合理。至于是否履行婚姻登记手续,则是另一个问题(后述)。
即使按照履行婚姻登记手续来划定“婚前和婚后”的界限,对于“婚前性行为(premarital intercourse)”这个概念, 德国性学家黑伯乐教授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分析:“这个术语只有当用于已婚(或曾经结婚)的个人才有意义。当用于青少年时,它终归是不合适的。毕竟,一个人决不可能预先知道谁会或不会最后结婚。例如,一个80岁的单身汉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有了无数次的性行为,因为他从未结婚,很有可能不存在婚前的问题。”
再之,农业化社会里,青少年结婚的年龄普遍要“早”,贾宝玉与林黛玉和罗密欧与朱莉娅的恋情,都是发生在我们称之为“青春期”里,按照现今某些人的概念,他们都是“早恋”。殊不知,在他们所处的年代,不“早恋”,会受人嗤笑甚至受到惩罚。所以,那个时候要求不要发生“婚前性行为”还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结婚比现在青年人早,有了性需要就可以在“婚内”解决。再说了,那个时代没有有效的避孕措施,人工终止妊娠意味着冒生命危险,更没有亲子鉴定技术。一旦“婚前”怀孕,还真没辙了。“私生子”的养育会给社会增添负担。现代社会,“婚前”非意愿怀孕基本可以消除了,这样就不会给社会增添负担。
那么,为什么有人要极力开展“婚前守贞教育”呢?按照有人的观点,这样的教育是为了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这,又是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没有任何的证据证明“婚前性行为”与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有因果关系。导致性传播疾病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发生了无保护的性行为。只要能够确保行为当事人健康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发生多性伴的性行为以及合并使用阴茎套或女用避孕套,就不会传染上此类疾病。
大学生已经是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个人,大三女生和大四男生通常都到了中国大陆《婚姻法》的结婚年龄。那么,即使不赞成低年级大学生发生性行为,难道到了《婚姻法》结婚的法定年龄的大学生按照自主意愿发生性行为,还需要什么“权威”批准吗?他们履不履行婚姻登记手续,那是他们的个人选择。殊不知,该《婚姻法》有法律条款规定:“实行婚姻自由”和“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当然,这里的结婚的概念是正式履行婚姻登记手续,并不是指发生性行为而言的。
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不正说明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世事人情的变故吗!笔者认为:性教育不应该是“性禁忌教育”,而是在充分关注社会性秩序的前提下,要着重关心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性权利!
“婚前守贞教育”是一个“出于良好意愿”在冠冕堂皇的旗帜掩盖下剥夺个人性权利的手段,该休矣!
专家简介
彭晓辉,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协会会刊《华人性研究》主编;亚洲大洋州性学联合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理事、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少年性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