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2009国际睡眠日 > 你的睡眠怎么了 > 正文
安眠药为何越用效果越差
 http://www.familydoctor.com.cn/ 来源:家庭医生上半月 作者:潘集阳
    睡眠时间约占去人一生中的三分之一,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抱怨睡不好。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困扰人们的问题。为此,本刊与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共同推出“睡眠障碍门诊”专栏,为受睡眠问题困扰的患者答疑解惑,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夜好眠”。

    临床上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失眠既可以是单一的病,也可以是许多病的症状之一。除单纯的失眠症以外,引起失眠的最常见原因是焦虑和抑郁,其次是原发性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般人所讲的鼾症)和不宁腿综合征等。因此,诊断失眠时,要排除或者鉴别出引起失眠的各种原因。

  如果失眠是由于焦虑引起的,应该针对焦虑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失眠。否则,不但失眠得不到改善,患者由于担心失眠或者服药依赖产生的继发性焦虑也会越来越严重。随着焦虑程度越来越严重,超过了催眠药物的镇静催眠疗效,再加上长期服用苯二氮 类镇静催眠药物导致脑内受体调节变化,肝脏代谢药物酶活性增加,药物代谢加快,就会使患者需要更多的药物来达到最初的药物疗效,即出现医学上所称的耐药性。

  如果此时患者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有意或无意自行停服药物,就会出现药物的戒断症状,如焦虑、烦躁不安、失眠、兴奋、恶心、心悸、头痛、肌肉紧张与震颤,这些症状有时与焦虑本身难以区别。还有一些症状较具有特异性,如对声音、光及触觉过度敏感,以及对嗅觉、味觉的奇异体验等。停药后失眠症状若比没有服药前还要严重,即为医学上称的反跳性失眠,应尽量避免。

    我在临床中遇到的患者小陈就属于这种情况:担心工作,继而出现焦虑,影响入睡。由于小陈没有到精神心理科或睡眠专科就诊,及时识别和治疗焦虑,而是自行服用安眠药物,结果不但使失眠越来越重,焦虑也加重,服用剂量也越来越大,产生了药物的耐药性。而后由于停用安眠药物,出现了戒断症状和反跳性失眠。

    英国著名的精神药理教授大卫·纳特认为,大约有10%服用苯二氮 类药物的人停用药物后,会出现停药戒断症状,其确切原因还不清楚,推测可能是遗传和个性等个体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在临床上,戒断症状的出现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①药物的性质:血中半衰期(指药物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较短的,容易出现戒断症状和反跳性失眠;②服药期限: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服用安定的患者突然停药,结果服药时间在一年内者戒断症状发生率为9%,而治疗一年以上者戒断症状发生率为57%;③停药方式:突然停药比逐渐停药的戒断症状发生率要高,症状也更重;④与患者个性有关:有依赖、回避、焦虑人格者撤药特别困难;⑤过去经常服用药物者容易出现戒断症状;⑥老年人出现戒断症状较轻。

    目前对苯二氮 类镇静催眠药物依赖的防治问题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法。专家们普遍认为,逐渐减撤药比较安全。例如,有人推荐,首先将正在服的药物撤药到半量,然后每隔3~5天递减10%~20%,4~8周内撤完。总之,要避免镇静催眠药物的依赖,首先应该排除或者鉴别出引起失眠的各种原因,对症治疗。

    目前,国内外使用非苯二氮 类的第二代催眠药物治疗失眠越来越普遍。这类药物成瘾依赖性较小,有些可以按需服用,如唑吡坦。现在欧美临床进行“按需服用”原则让患者服用药物,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做法如下:患者在临睡前决定是否服药。如果患者睡前觉得今晚难以入睡,则毫不犹豫服一粒唑吡坦。如果患者觉得今晚可以不服药入睡,就不服用。但是,如果在熄灯后20分钟还没有入睡,则马上起床服一粒。

    值得提出的是,有一些精神药理专家认为,人群中某些患者处于慢性焦虑状态,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例如替代疗法,长期使用苯二氮 类抗焦虑药物,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一样,需要每天服用。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如果逐渐减小剂量,经过几个月之后,即使停药,也不会产生撤药症状。

策划:李晓宁
文字编辑:李晓宁 常虹 黄玉芝 张甜甜 张蓝飞
设计:敖果 张熙
技术支持:周捷
监制:常虹